教育科研
科研工作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工作
赏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 | 衡实中学地理优质课例展示
发布时间:2023-11-30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地理课例图p03.jpg


1、课标要求及分析

【新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目标分析】

1.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 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2、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


3、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并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5、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学方式】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主要方法】

1. 图表解说法: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

2. 归纳法: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提炼概括。

3. 演绎法:指导学生寻找发现各种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存关联,并借助这种关联进行地理推理从而获得新的地理信息。


6、教学设计思路

1. 从复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入手,要求学生用板图画出“北半球单圈环流”的示意图,再结合地转偏向力来引出北半球的三圈环流,这样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2. 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有了北半球的样本,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就不成问题了。

3. 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从网站下载一些用“FLASH”做成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等课件进行教学,又节约时间,又能触动学生的感官,效果会更好。



二、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地理课例图p17.jpg


2、引入新课

地理课例图p12.jpg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什么是热力环流?是怎样形成的?

3. 请绘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学生演板,如右图所示。)

地理课例图p08.jpg

老师承接: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形式,如果把热力环流的过程引申到整个地球,那就形成了大气环流,也就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掌握大气环流的规律,是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基础。


3、讲授新课

地理课例图p01.jpg

【探究学习1】

提问:赤道和极地之间冷热不均,会形成类似的热力环流吗?如果上图中的A地是北极,B地是赤道,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学生读书P37,尝试绘出赤道与极地间的单圈环流。)

地理课例图p09.jpg

老师承接: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探究学习2】

地理课例图p15.jpg

提问: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会是怎样的?(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回答并绘出三圈环流图。)

教师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见下图)

地理课例图p06.jpg

【引导学生思考】

(1)赤道附近地区空气上升,两极附近地区空气下沉,在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

(2)纬度30°附近地区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

(3)纬度60°附近地区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 

(4)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

(5)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气压带分布规律。

地理课例图p07.jpg


【探究学习3】

提问:在气压带分布图上高低气压带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指向如何?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如何?

老师引导:学生在图上绘制高低气压带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的风向。

学生填、绘图:在北半球示意图上填写出所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标出风向。

地理课例图p10.jpg

【学生活动】

让学生尝试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

地理课例图p16.jpg

【探究学习4】

学生观察分析: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动画演示并回答:

(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什么?

(2)产生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地理课例图p14.jpg


3、课堂总结

地理课例图p04.jpg

本节课通过不断设定条件,逐步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首先假定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地表气流运动为单圈环流;然后假定地表均匀、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但实际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那么实际情况下大气环流状况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4、课后作业

1.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在下图中的直线上画出箭头将环流完成;

(2)写出a、b、c所代表的风带;

(3)E、F、D所代表的气压带。

地理课例图p1.jpg

2.读气压带风带图,回答:

(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A地比B地降水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  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地理课例图p11.jpg



三、板书设计

地理课例图p13.jpg


地理课例图p05.jpg


四、课后反思

地理课例图p02.jpg


经过本次公开课的实践和反思,栗老师深刻认识到要打造优质地理课堂,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同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新资源。

未来,栗老师会继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同时,栗老师也期待能够与老师们共同探讨和研究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共同推动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